理財一點通》不合理的高報酬… 小心有詐
|
‧聯合理財網 2008/12/22 |
【經濟日報╱劉凱平(作者是安睿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日前美國華爾街驚爆股市名人、前那斯達克證交所(NASDAQ)董事長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詐欺案,引起國際間投資人的高度關注,媒體也針對此一事件持續深入報導。趙太太是關注相關事件的眾多投資人之一,雖然她知道自己進行的各項投資,應該跟馬多夫所主持的馬多夫投資服務公司沒有直接關聯,但是她想到,如果曾經擔任過那斯達克證交所董事長的要人,都會用這樣的手段詐騙投資人,而且看起來還有多家國際間的知名金融機構也跟著吃虧上當,一般投資人該如何確保自己的投資安全無虞? 想到這裡,趙太太不禁擔心自己的投資的安全性。她在上個月才決定將一筆剛到期、為數不少的銀行定存轉為共同基金的投資。就是希望藉由長期的投資來為自己的退休生活累積足夠的資金,確保退休的財務安全。現在若是這筆投資本身都叫人放不下心,那還談什麼退休財務安全。因此趙太太掙扎著是不是該將基金贖回,擺回存款比較放心。 面對這樣的事件,趙太太會有這樣的擔心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比較深入的角度來檢視投資架構,就能夠分辨像馬多夫這樣的騙局和自身所做的投資在本質上是否相同,無需為此過度擔憂。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首先,從投資的本質上來看,馬多夫所運用的詐騙手法是標準的「龐式騙局」,意即利用不合理的高報酬來吸引投資人的資金,實際上卻是運用後來投資人的資金來支付前面投資人的收益(早期鴻源投資公司就是採用此一手法)。因此,投資人第一項判斷,就是檢視投資標的是否追求合理的投資報酬率,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向、政策和限制,都必須明列於公開說明書之中,讓投資人檢視。俗話說:「好到不像真的」,過度承諾、背離市場常軌的投資報酬,背後往往隱藏騙局。 另外,從投資的架構來看,像是共同基金這樣的投資工具,通常都受到法律的規範,必須有獨立的保管銀行來保管基金資產,同時有公正的稽核單位來對基金的資產查核,以確保基金發行機構無法用不正當的手段,來侵占或是虧空投資人託付的資產,這是安全投資架構必須具備的機制。馬多夫所運用的類似避險基金的架構,完全沒有這樣對投資人的保護監管機制,且過去多年來,一概不接受包括主管機關在內的外界查核,如此的運作機制對於投資人而言,全無保障可言,自然可以大玩黑箱作業,利用龐式騙局的手法訛騙。 因此,像是趙太太這樣的投資人,可以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檢視自身的投資是否符合這兩個方向,對於投資的安全性,就無需太過擔憂。接著應該進一步專注思考,從自身需求出發,到底適合自己的投資規劃和投資工具為何,畢竟這才是個人財務規劃最重要的議題。 【2008/12/22 經濟日報】 |
- Dec 23 Tue 2008 17:50
理財一點通》不合理的高報酬… 小心有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