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進場指標 股市市值/GNP | |||
2008/10/27 | |||
【聯合報╱本報訊】
密藏多年的「巴菲特進場指標」﹕股市市值/GNP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究竟有什麼良方,可以避開照後鏡現象呢?巴菲特建議,大家需要一個數量化的指標,這樣一來,就不必要求自己絕頂聰明,但也不會跟市場一樣陷入瘋狂。 在此,巴菲特公布了其密藏多年的「進場指標」,這是評判總體市場布局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並不複雜,即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佔全美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巴菲特指出,儘管這個比值並非萬能,卻可能是在特定時點,「衡量市場價位高低的最佳指標」。此一比值,若大幅降低,代表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嚴重被低估,買進股票,會有不錯表現。反之,若如同1999年、2000年的狀況,急劇竄高,代表已經「名不副實」,是危險狀況(但此時的市場氣氛,往往也最樂觀)。 透過新近整理的附圖,可以發現,該比值在近期急劇下滑至94%的水準,甚至較2001年網路概念股泡沫化、2002年安隆、世界通訊案時更低。敏銳的投資者可以了解,這是巴菲特近期之所以大舉出手百億以上,看準優質企業、低價搶進持有機會的原因所在。 逢低進行事業投資,是最重要關鍵 綜觀而言,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主要有二,值得留意:首先,市場變化只是巴菲特的參考因素,他真正關注的,仍是企業個體的價值。其次,市場股價的推升,會使股票的收益率降低(因為買進成本提高了),所以巴菲特樂見股市的下跌,股票收益的優越性,在此條件下,得以大幅提升。 我們也可以發現,巴菲特的長期投資績效遠勝其他人,關鍵並不在其摸底抓高的功力了得,而在「事業投資」的心態。根據統計,巴菲特9成持股都有帳面虧損紀錄(可口可樂就曾套牢達三成),但無論市場波動如何,都不會影響其長期持有的基本態度。透過與企業的共存共榮,長期分享其經濟價值(包括股價成長、股利、以及公司運用保留盈餘創造的複利成長效果),構成巴菲特投資事業成長的原動力。 黎明前,漫漫長夜,唯知識與思考,得以永恆財富。市場混亂之際,巴菲特對市場的觀點,更值得投資者深思。 2001年VS.2008年 巴菲特的市場觀點,發表於2001年底,當時S&P指數已暴跌46%,台股當時國際情勢及政經因素的影響下,亦重挫達62%。 而2008年次貸風暴以來,台、美股市皆已下跌42%以上,退回多年前水準。市場氣氛與2001年底相同,已由貪婪轉趨恐懼與保守。
【2008/10/27 聯合報】 |
- Oct 28 Tue 2008 13:53
巴菲特進場指標 股市市值/GNP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